蒙古國情簡介
一、地理人文概況:蒙古(Mongolia)北與俄羅斯為鄰,東、南、西三面與中國大陸之邊界線長達4,670公里。西部、北部及中部多為山地,東部為丘陵及平原,南部則為戈壁沙漠。境內主要河流為色楞格河及其支流鄂爾渾河,大小湖泊3,000餘個,總面積達1.5萬餘平方公里。蒙古土地面積156.65萬平方公里,約為臺灣44倍大,係全球第二大內陸國,海拔平均為1,337公尺,屬典型大陸型氣候,四季分明,惟冬季長達八個月。全國總人口約312萬人,首都烏蘭巴托市之人口約135萬,主要宗教為藏傳佛教。
二、政治概況:蒙古為國會–總統制之憲政民主國家;總統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4年,得連任一次,現任總統ELBEGDORJ Tsakhia係於2013年6月舉行的總統大選獲選連任,下屆總統大選於2017年6月26日舉行。總理由國會多數黨與總統協商後,向國會提名經同意後任命,總理並與總統協商提出內閣名單,並經由國會同意後任命。蒙古採單一國會體制,國家大呼拉爾(State Great Khural)為最高立法機關,由全民直接投票產生之76名國會議員組成,每4年改選一次,得連選連任。雖曾於2012年改採區域選區制及政黨比例代表制並行,惟此項混合投票制度復於2016年5月改為單一選區制;同年6月29日舉行之國會選舉,蒙古人民黨(MPP)在總數76席國會議員中囊括65席,原執政黨民主黨(DP)僅獲9席,無黨籍人士與蒙古人民革命黨(MPRP)則各獲1席,爰由人民黨推選之ERDENEBAT Jargaltulga出任總理。
三、外交概況:由於位居俄、中兩大強權之間,承受兩強之政經影響與壓力甚大。前任總理BATBOLD Sukhbaatar所提出「外交政策經濟化」之新思維,將外交與經貿政策連結,成為蒙古現行外交政策之指導方針。目前蒙古外交政策主要重點為(1)與俄羅斯、中國大陸保持傳統友好關係,並建立戰略夥伴關係,2014年8月及9月間曾分別邀請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及俄羅斯總統Vladimir Putin訪問蒙古。(2)積極加強與美、日、韓及歐盟等所謂「第三鄰國」之友好關係。(3)以聯合國為平台與各會員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截至2016年底,蒙古已與聯合國193個成員中184國建立外交正式關係。(4)積極參與國際及地區事務活動,並主辦重要國際會議及運動賽事,包括以創始會員身分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於每年6月間在首都烏蘭巴托市召開「東北亞安全烏蘭巴托對話」、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及於2016年7月中旬主辦第11屆「亞歐高峰會議」等。
四、經濟概況:1990年代以後,蒙古國開始推動私有化改革,並於1997年1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採行自由貿易市場制度後,經濟開始復蘇並呈現較快增長態勢。2005年到2008年,蒙古國經濟保持持續穩定增長,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和礦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影響,經濟呈現負增長,2010年在國際市場礦產品價格不斷升溫的影響下,經濟快速復甦,2011年GDP首度出現二位數17.3%增長,對外貿易總額首次突破100億美元,達到114.2億美元。惟為避免單一國家掌握蒙古經濟命脈,蒙古國會曾於2012年特別訂定相關法律,將礦業、媒體、通訊及金融業定為戰略性產業,凡外資在上述產業持股超過49%或投資額超過7,600萬美元者,政府均須提交國會同意;另為防範「中」資掌控蒙古經濟,制定許多限制外資法令,導致嚴重影響其他外資來蒙投資意願,造成外資自2012年起陸續撤出,使蒙古經濟受到衝擊,也導致自2012年起其GDP逐年下滑,2016年GDP更呈現負成長(-1.6%)。蒙古政府財政赤字在2016年上半年急遽擴大,多項重要經貿數據均呈下滑,蒙幣兌美元匯價更於6月底國會選舉後大跌,經濟情勢更顯嚴峻。直至2017年2月蒙古政府與「國際貨幣基金」(IMF)就總額4.4億美元之「展延貸款」方案(Extended Fund Facility, EFF)達成協議,日本、韓國與中國大陸等國家以及其他國際金融組織亦伸出援手,加上煤、銅礦等國際原物料價格回升,有利蒙古貿易出口,使其沉重債務問題稍獲緩解,未來二年國家經貿展望轉趨樂觀,蒙圖對美元匯率亦開始止跌回升。礦、農、畜牧、基礎設施及觀光係蒙古重點發展產業,其中礦業係歲收及外匯之主要來源。由於蒙古生產之礦物原料主要輸往中國大陸,為避免在經濟上過度依賴中國大陸,蒙古積極與國外合作加強國內基礎建設,包括於烏蘭巴托市郊興建新國際機場,及計劃興建東西橫貫鐵路以連接俄羅斯出海港等,旨在尋求新貿易夥伴及開拓國際市場,以降低對外貿易之風險。
五、臺蒙關係發展:
(一)經貿合作交流:自2002年起「中華民國國際經濟合作協會」與「蒙古商工總會」每年輪流在臺北及烏蘭巴托舉行「臺蒙經濟聯席會議」,第16屆會議於2017年5月在臺北舉行。據臺灣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資料統計,2016年臺蒙雙邊貿易總額約1,250萬美元,與2015年相比減少45.46%,其中臺灣對蒙古出口值約332萬美元,主要產品為機械與電機設備、影音及電腦資訊產品、塑/橡膠等化工製品、加工食品、木漿與紙製品等,較2015年減少5.22%;進口值約918.04萬美元,較2015年減少52.72%,主要為煤、精煉銅與螢石等礦產品,以及羊毛、皮革相關製品。
(二)教育合作交流:臺灣教育部及科技部每年提供「臺灣獎學金」及「華語文獎學金」,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亦設有「國際高等人力培訓外籍生獎學金計畫」提供蒙古學生來臺學習中文或攻讀學位;另國內數十所公、私立大學院校亦提供蒙古學生額度不等之獎學金攻讀碩、博士學位,現有800多名學生在臺就讀。臺灣亦有多所大學與此間大學院校締結姊妹校關係,提供優厚獎學金供蒙生赴臺就讀及進行教師交流;多所高等院校自2009年起每年組團來蒙參加「臺灣教育展」,向蒙古學生及家長介紹我國高教概況。此外,駐蒙古代表處於2017年初捐贈總數560多本之中、英文圖書給全蒙古第二大兒童圖書館烏蘭巴托市「欽格爾泰區兒童圖書館」,以及規模最大之「中央兒童圖書館」,另捐贈「百納本二十四史」套書及「新元史」等中文歷史典籍給蒙古科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等。
(三)醫衛合作交流:自2004年以來,臺灣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臺灣國際醫療人員訓練中心」(TIHTC)、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林口長庚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萬芳醫院及國泰醫院等臺灣重要醫療院總計協助培訓逾480位蒙古醫師與醫護專業人員,同時臺灣長期對蒙古捐贈各類醫療設備,例如自2016年冬季以來,臺灣已捐贈總數150張病床給四家省立醫院及烏蘭巴托之蒙古第一中央醫院,另捐贈總數6部洗腎機及相關耗材設備給西北三省之省立醫院(每省2部)。此外,臺灣醫療機構或慈善公益團體如臺大醫院、衛福部臺北醫院、臺安醫院、長庚醫院、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路竹會、國際扶輪社、福智基金會等,均曾於近年組團來蒙進行義診或捐贈醫療器材。
(四)人道援助合作交流:「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蒙古分事務所」自2004年以來,對蒙古弱勢家庭兒童提供多元救助服務,輔導弱勢家庭、贈送救助金或提供救濟物資、培訓家庭職業技能、提供清寒優秀學生獎學金及舉辦親子活動等,至2016年底為止,該分事務所已輔導6,000多名孩童脫貧自立,目前亦認養約10,000名貧窮弱勢孩童,迄今已有將近16,500人受其扶助;該分事務所並在首都市郊設立臺灣家扶村,收容並輔導其他省區遷移至首都之貧困家庭,提供水電等各項生活設施,並開設職業訓練班以輔導就業,期能達到生活自立之目標。臺灣世界展望會則在蒙古中戈壁、前杭愛、布爾干等三省設立「計畫區」進行資助,亦有助提升計畫區內兒童及其家庭之生活處境與自立能力。另,每年夏季均有多個臺灣志工服務團體來蒙進行慈善公益服務活動,行蹤遍及各偏遠地區。此外,駐蒙古代表處於2017年初先後捐贈一部點字印表機給「蒙古全國視障協會」(MNFB),捐贈防燒燙傷護具給臺灣家扶村之蒙古包家庭,並協助蒙古NGO為札布汗省建立一座偏鄉醫療站等。
(五)文化合作交流:近年來我國際青年大使曾多次組團來蒙從事文化及藝術交流活動,蒙藏委員會於每年4月舉辦「中樞致祭成陵大典」期間,亦循例邀請蒙古著名藝文團體赴臺從事巡演交流。2015年適逢忽必烈汗誕辰800週年紀念,蒙古各界舉辦盛大紀念活動,國立故宮博物院亦受邀參加9月下旬在烏蘭巴托舉行之學術研討會,並與烏市市政府、蒙古駐華代表處及我行政院蒙藏委員會共同合作彙整,發表元朝蒙古文物彙編專書,有助世界各國更進一步瞭解蒙元歷史文化。駐蒙古代表處於2016年7月、8月共舉辦兩場蒙古留臺學生交流音樂會,以曾經留學臺灣之蒙古社青及未來有意赴臺攻讀學位或學習華語之學子為主要對象,有助促進留臺蒙古人士彼此交流。另在駐蒙古代表處引介下,國片「刺客聶隱娘」於同年「烏蘭巴托國際電影節」期間公開放映,係揚名國際之臺灣電影導演(侯孝賢)作品首度在蒙古最重要之國際電影節放映,對兩國電影及藝文交流具有里程碑意義。
(六)科技合作交流:臺灣科技部與蒙古教育、文化、科學暨體育部所屬科技基金會業簽署科技合作備忘錄,臺灣科技部每年派員來蒙審視年度計畫執行成果,做為未來續簽合作計畫瞭解備忘錄之依據;科技部亦持續提供該部臺灣獎學金供蒙古學生赴臺深造。此外,國立高雄醫學大學12位專家學者於2016年10月初赴烏蘭巴托參加與蒙古國立醫學大學合辦之「臺蒙中藥合作研究研討會」,開啟臺、蒙科研合作新頁。
(七)駐地僑商概況:此間臺商、臺僑因人數不多,並無臺僑或臺商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