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學院副院長梁英斌、印尼賈拉大使、中國科技大學校長谷家恆、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理事長李念祖及國內外學者合影
南海近年來紛爭不斷,對中華民國在南海之主權及法律權益構成挑戰。如菲律賓於102年元月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附件7之規定,對中國大陸提出南海仲裁 案,並於上(104)年11月24日至30日之第2階段言詞辯論中,扭曲事實、曲解法律,主張我南沙太平島是「岩礁」而非「島嶼」,不得享有超過12浬之 海洋權利。鑒於全案預計本(105)年內做出裁決,東吳大學作為享譽國內之國際法學機構,爰於本年4月14日舉行「南海爭議暨國際法」國際學術研討會,邀 請總統馬英九發表專題演說及國際素負盛名之學者專家共聚一堂,深入討論「南海問題與國際法」、「陸菲南海仲裁案」及「和平解決南海衝突之機制」等重要議題,過程順利圓滿。
為使國內外學術界充分瞭解太平島之自然環境現況,中華民國政府安排上述研討會之與會學者,包括印尼重要南海議題專家賈拉大使(Hasjim Djalal)、英國牛津大學教授Antonios Tzanakopoulos及里茲大學教授Surya P. Subedi、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教授Gerhard Hafner、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Iain Scobbie、荷蘭烏特列支大學教授Ilias Plakokefalos、希臘雅典大學教授Maria Gavouneli,與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程家瑞、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理事長李念祖及中央研究員研究員宋燕輝等國內學者,以及我7所大專院校校長於本年4 月15日組成訪問團,搭機前往太平島實地勘查島上水井、天然植被、農場、觀音堂及住民遺址,並參觀島上的太陽能光電系統、燈塔、碼頭、通信設備、南沙醫院等設施。
訪團在駐島人員協助下,前往原生5號井勘查,並親自飲用直接自該井汲取之淡水,訪賓對其水質均頻頻稱讚。我農業工程研究中心環境組張大偉組長則從旁解說,該島現存5號、7號、9號及10號井之鹽度均低於3 ‰,遠低於海水之平均鹽度33 ‰至35 ‰;在總溶解固體含量方面,4口水井地下水之含量範圍介於418 mg/L至3,020 mg/L之間,其中5號井兩次採樣的總溶解固體含量分別為427 mg/L與418 mg/L,均符合我國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與飲用水水質標準。根據美國地下水基金會(The Groundwater Foundation)、美國氣象學會(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與美國地質調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 USGS)的定義,水中總溶解性固體含量分別低於500 mg/L與1,000 mg/L即可稱之為淡水,甚至英國實用水族飼養期刊(Practical Fishkeeping)更定義水中總溶解性固體含量低於3,000 mg/L的水即為淡水。因此,由以上檢測數據與國際學術單位定義顯示,5號井地下水水質最佳,確可作為飲用水水源,其餘3口水井適合作為一般生活用水如清潔、盥洗或種植蔬果使用。綜合評估後,太平島地下水質狀況甚至較澎湖本島之地下水質為佳。
訪團也在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李家維的解說下,參觀了太平島多樣化且茂盛的天然植被。李教授表示,太平島曾記錄維管束植物共51科125屬 149種陸域維管束植物,包括蕨類植物3種、雙子葉植物113種、單子葉植物33種;歸化植物13種、栽培植物43種,原生植物達93種;喬木31種、灌 木10種及草本植物108種。另太平島可供人類食用之植物總計有27種,其中木瓜及椰子在野生狀態生長良好,並能天然更新繁衍後代,產生大量可食用果實; 另太平島能產生種子或無性繁殖之作物,包括哈蜜瓜、南瓜、菜豆、玉米、絲瓜、香蕉等。此外,太平島之植被可劃分為海岸林、灌叢、椰林(散生樹林)、天然草地、人工林、人工草地及菜園,及無植被區之沙灘及建物等9類。海岸林樹高近20公尺,森林各層次生長良好,能有效遮蔭且營造穩定及陰濕環境,供蕨類植物生長,同時產生大量枯枝落葉,加速土壤化育與降低土壤水份蒸發及涵養地下水源功能。島上胸高直徑超過100公分以上之樹木計有欖仁樹、棋盤腳、蓮葉桐及瓊崖海棠等4種常見熱帶喬木147株,樹齡多在100至150年間。
在土壤資源部分,國立臺灣大學特聘教授陳尊賢向訪團說明,太平島之土地分為5種不同用途,包括草生地區、椰子樹生長區、種菜區、海岸林區與灌木區。調查結果顯示,當地土壤是自然化育而成之土壤(約千年左右),可供原生植物生長及農作物生產使用;且島上天然林木資源豐富,土壤化育作用主要靠植物地上部之枯枝 落葉分解放出養分供生態平衡,因此表土20公分以上厚度有土壤團粒構造,有植物根與微生物之活動。陳教授繼稱,島上土壤之組成與剖面特性主要有兩類土壤。 第一類土壤分佈於太平島外緣,主要存在於椰子樹生長區與草生地區,表土20公分淺黑色,20至40公分以下為珊瑚礁風化破碎片物質,40公分以下為珊瑚礁 母岩層,土壤剖面中無鳥糞層。此類土壤表土主要為砂土,富含有機物來自枯枝落葉,並雜含珊瑚風化物質,有土壤團粒構造,富含植物根,具石灰性質。此類土壤之有機物含量約累積每年每公頃達10公噸以上。第二類土壤主要分佈於太平島較內緣,主要存在於天然林區、灌木區與農場區,表土20公分暗黑色,主要為砂 土,大部份為植物地上部之枯枝落葉循環利用,土壤成團粒構造,富含植物根。20至40公分深度為棕色塊狀鳥糞石層,主要受鳥糞淋溶影響之淺棕色土壤,仍含植物根,石灰質性質。40至60公分主要為中砂及粗砂,珊瑚礁風化破碎片物質,60公分以下為珊瑚礁母岩層。此類土壤之有機物含量累積每年每公頃約達20 公噸以上,可提供足夠養份給各種天然林之生態永續生存。
在人文史蹟方面,訪團也在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湯熙勇陪同下參訪了太平島觀音堂。該堂是駐島人員有感於精神需要寄託,於民國48年間自臺 灣分火引進,最初建立時,僅就地取材建成類似大型神龕之外型,廟柱均是以罐頭串連製成,嗣後歷經駐島人員多次整修,成為今日所見的觀音堂。而在觀音堂鄰近之處,除發現有清代古墓,更有日本將「新南群島」(即南沙群島之部分島嶼)納入臺灣總督府管轄,編入高雄州高雄市期間在太平島上人員之紀念碑,以及我國在 民國35年12月12日收復南沙太平島時所立的「太平艦到此」紀念碑。上述事證顯示太平島上早有人類之活動,是該島足以維持人類居住之又一有力證據。
中午時間,駐島人員安排參團嘉賓親嚐太平島淡水及以當地食材烹煮之料理,現場也安排人員解說各式料理的食材及烹煮方式,使訪賓在大快朵頤之餘,亦能充分瞭解太平島天然資源足供人類居住生活的事實。訪團隨後參訪包括碼頭、燈塔、太陽能光電設施等以和平、人道為宗旨建立之各項設施,尤以南沙群島最具規模醫院之 一的「南沙醫院」最受訪團注目。該院醫護人員親切向訪團解說歷年執行人道救援任務之成果,並介紹該院先進完善之醫療設施,令訪團印象深刻。
綜上,經本訪團再次實地登島考察後,中華民國政府重申太平島作為南沙群島最大自然生成島嶼,不但可維持人類居住,更能維持本身經濟生活,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21條之「島嶼」要件。中華民國政府堅決捍衛太平島為一島嶼之事實,任何企圖對此加以否定之主張,均無法減損太平島之島嶼地位,以及其得依《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享有之海洋權利。而各當事方欲緩解南海當前緊張局勢,仍應參考我國政府提出之「南海和平倡議」,以「主權不能分割、資源可以共享」 為原則,循和平協商化解爭議,共同促進南海之和平與穩定。(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