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泰國代表處童振源大使與泰國外商協會康樹德主席於本月11日午間透過本處臺泰粉絲專頁進行對談直播,雙方分就「臺泰農業交流現況及前景」暢抒最近的觀察。
童大使於對談開始即指出,臺泰農業合作源遠流長,臺灣自1973年起應已故泰皇蒲美蓬陛下之邀協助推動「泰王山地計畫」,每年派遣農業技師前往泰北地區指導當地農民種植蔬果、花卉等高經濟價值農作物。雙邊合作迄今46年,前福壽山農場宋慶雲場長曾奉命來泰推動農業合作,連前泰皇亦尊其稱「爸爸宋」(Papa Song);第二階段合作計畫於1995年轉由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執行,未來將持續拓展臺泰在泰北地區的農業合作。
童大使繼續說明,泰國在2016年推動「泰國4.0」計畫,協助國內既有產業升級與轉型,並發展新產業。目前泰國有三項產業與農業升級轉型方向相關:(一)農業生物科技;(二)食品加工業;(三)醫療產業。這三項產業除是泰國關注焦點,正好也是臺灣優勢所在。
臺灣是熱帶地區唯一先進農業科技國家,具強大潛力與泰方合作。為具體落實新南向政策的農業合作,臺灣除了派遣人員來泰提供訓練及交流之外,兩年前臺灣農業試驗所與世界蔬菜中心在泰國農業大學合作試種番茄、辣椒、南瓜及花椰菜等作物,除辣椒在耐熱度稍不如泰國品種外,其餘作物品種將可大幅提升泰國本地農作物水平。
康主席接續分享他所取得的數據指出,泰國整體就業人口自1998至2018年間產生相當大變化,務農人口從45%降至31.7%,服務業人口則從41%提升至51.5%,工業人口則從14%成長到16%;泰國服務業對GDP貢獻高達55.6%,惟農業對GDP貢獻卻僅有8.2%,顯見農業人口雖眾,產值貢獻度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因此泰國政府若能更開放,提升與臺灣合作層級,相信臺灣以科技與相關經驗配合,對泰國農業成長將會是很大助力。
童大使進一步說明臺泰未來在泰國4.0架構下合作方向。首先,泰國農民收入僅約泰國民眾平均收入的四分之一,為有效提升農民收入,減緩貧富差距擴大與維持穩定社會,農業升級勢在必行。同時,提升農業生產力,將釋放部分農業勞動力,可提供充裕勞動力發展泰國工業及服務業。
其次,泰國農業使用土地面積廣,若耕種方式不當,將造成環境污染與破壞生態,需要輸入農業高科技來改善。例如,泰國不少空汙源自於農村焚燒稻稈,該行為也造成地力流失,影響地表益菌。臺灣早已研發出微生物菌,可直接溶解稻稈,使融入土壤成為有機肥料,不僅解決污染,還可提升地力。
經駐泰代表處聯繫中興大學國際產學聯盟、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等各方成員,預估在11月下旬在泰國天賜農場共同成立示範農場,盼藉引進先進農業技術,如品種、肥料、耕種技術、土壤介質、溫室設施等,讓外界看見台灣科技如何協助泰國農業成長,未來再擴大在泰國推行農業合作。
童大使補充說道,駐泰代表處編纂泰國農業人才培育手冊,彙整臺灣8所大學農學院課程介紹及獎學金等資訊,可供泰國農學院學生赴臺深造。此外,臺灣歷史悠久的農業試驗所、農業改良場、水產試驗所、屏東生物科技園區、農業科技研究院等35個研發單位,皆是臺泰農業交流的強項。
康主席表示,若臺灣的支持和協助,可為泰國農民生活帶來重大改善,將可形成對臺灣最堅定的支持,臺泰也可藉農業外交深入泰國基層民心。臺灣在協助泰國農業轉型為生物科技農業或是醫療農業都相當具技術優勢,而且臺灣還可就農業永續經營、循環經濟的運用,為泰國提出更好的建議及幫助。
童大使總結說明,臺灣不只有傳統農業耕作技術可供泰國參考,包括農業環境治理、生態維護、農產品加工、新科技運用都是有助泰國農業邁向新階段的有力工具。臺灣觀光農業更是聞名世界,有許多可提供泰國借鏡的案例。臺灣盼泰國農民或企業多赴臺進行交流,以奠定與加深雙方農業的互惠合作基礎。
※童振源大使與泰國外商總會康樹德主席對談直播:「台泰農業交流現況及前景」。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ThailandFans/videos/40984861634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