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英國香港電影節於3月18日開幕,本屆電影節分五大環節,以不同視角呈現本屆中文主題「香港與香港的距離」(英文主題:Home Away From Home)。臺灣文化部與影展合作的「臺港鏡像」紀錄片單元,將於倫敦、愛丁堡、曼徹斯特三城放映 ,並搭配臺、港導演對談及1場紀錄片專題論壇。除了向英國觀眾介紹具有代表性的臺、港兩地紀錄片,也透過導演們的對話與專家學者的專業討論,探討紀錄片如何回應兩地的社會及大環境變遷,讓英國觀眾窺見兩地社會的發展脈絡和軌跡。
「臺港鏡像」以三組「鏡像放映」的策展安排,呈現共六部臺、港紀錄片;影展主要策展人黃靜表示,臺、港兩地在文化上一直是互望的,希望通過「臺港鏡像」節目及紀錄片安排來回顧及探索兩地的聯繫。三個子題分別是「人間」、「私語」,和「如昔」。「人間」子題為有關現實百態的紀錄,放映香港張虹導演的《平安米》,講述在香港慈雲山區2002年所舉行的盂蘭節派米活動的故事, 對話臺灣導演黃庭輔的紀錄片《指月記》;該片全片無對白,默默記錄了時間長河裡的臺北龍山寺,以及來往的民眾和信眾們。
「私語」子題,是關於個人與社會的對話,選映2012年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新晉導演獎得主曾翠珊導演的作品《河上變村》,導演以自述旁白、挖掘自身和家庭歷史為始,走訪蠔涌村中不同角落,並追隨蠔涌村內一個家庭移居海外的生活,從而探索家與社群流徙等議題。該部片對話臺灣導演盧盈良的作品《神人之家》;該片獲得2022年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影片講述離家二十年的導演阿良回到農村的家鄉,當他與家人重新面對彼此時,卻發現當年迫使他逃跑的人事物不曾改變,阿良日復一日記錄著這一次的重逢,逐漸意識到他的缺席也是這個家難以癒合的傷口。
第三子題是「如昔」,透過追溯歷史軌跡剖切當下。本單元放映香港導演陳梓桓獲台灣國際紀錄片「再見真實獎」的作品《憂鬱之島》,影片內容關於在年輕時投入抗爭三位不同年代的真實人物傷痕累累的回憶,由經歷過2019年香港反修例抗爭的年輕人來重演。本片對話廖克發導演獲得第13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競賽首獎作品《野番茄》,重新審視臺灣由殖民地、威權統治,到民主臺灣的政治與社會歷史軌跡。
為了讓觀眾更深入瞭解臺、港兩地紀錄片發展脈絡,電影節也策劃香港非營利電影機構「采風電影」的張虹導演,與作品於本次被介紹的臺灣導演黃庭輔,在愛丁堡場次放映後,從各自的創作路途出發舉行線上對談。在倫敦也將舉辦台、港紀錄片發展論壇,邀請倫敦國王學院電影系教授范可樂(Victor Fan)、張虹導演、「采風電影」攝影師林偉鴻、前臺灣「全景映像工作室」的李中旺及蔡靜茹導演,以及文化部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組長、也是電影學者的陳斌全博士,從電影文化和產業脈絡出發,探討臺灣及香港兩地紀錄片之異同及其發展軌跡。
與電影節合作的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組長陳斌全亦表示,紀錄片可以反映不同社會的各種議題與面向,希望透過「臺港鏡像」單元能介紹臺灣紀錄片予更多英國觀眾,得以透過影片內容認識臺灣社會與文化。
英國香港電影節首屆於2022年3月舉行,希望透過影展將國際聚光燈聚焦於香港獨立製作電影,結合旅居英國的香港文化創意產業專業人士與移民力量,促進香港文化與各界的交流。
「臺港鏡像」放映時程及相關活動,請見以下網頁:
影片: https://www.hkff.uk/a-mirror-image-hk-x-taiwan-documentaries
活動: https://www.hkff.uk/events/a-mirror-image-taiwan-hong-kong-document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