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十年前,一位數學家說越南還沒有社會科學研究著作,此評論似乎有點苛刻,但確實如此,尤其是在談及國際發表時。
十年過後,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社會科學領域的文章數量大幅增加。越南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如發展經濟學雜誌、經濟心理學雜誌、國際營銷雜誌、商業倫理雜誌、現代亞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學術出版和科學計量學等世界領先期刊上。
2010年根據ISI Web of Science的數據,越南研究人員在自然科學領域發表1,134篇文章,而在社會科學領域的僅為137篇。因此,每8.3篇越南的自然科學領域的國際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關於社會科學領域的。至2020年自然科學領域為11,756篇,社會科學領域1,535篇,比例為7.7比1,研究社會科學領域的文章似乎多了起來。
據Scimago統計,在2010年越南多個自然科學典型分支的科學發表排名從55到59名,而社會科學領域部分分支的排名為60-70名。過去10年,越南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有顯著的成長,這兩個領域間,社會科學的一些分支似乎成長得更快。
越南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一些頂尖研究人員也獲得著名國際組織的認可,如阮越強(Nguyen Viet Cuong)博士(根據 IDEA RePec 被列為世界前 5% 的經濟學家)和陳春柏(Tran Xuan Bach)副教授(獲得2020 年諾姆喬姆斯基獎)。
突破的三要素
首先,過去10年是70、80、90年代出生並在已開發國家留學的許多年輕研究人員回國並積極投入科學活動的時期。在2010年前,越南有很多訓練有素的社會科學家。然而,回國後,由於種種原因,其中的許多人主要以教學為主,或不再在研究機構或大學從事研究工作。
第二個原因可能來自社會科學的特殊性,相較自然科學的全球共通性,社會科學更具有當地色彩。同樣的問題、理論在美國和歐洲能得到很好的應用,但在包括越南在內的亞洲就不太可能簡單套用。許多研究人員在國外完成博士學位後返回越南,在自己的國家易於收集數據,此為越南科學家在社會科學領域的國際出版物數量和品質提昇的優勢,亦為重要前提。
第三個原因是越南在宏觀和微觀層面推動國際研究整合政策。
第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是成立國家科技發展基金會(NAFOSTED),該基金會於 2008 年正式運作,並於 2011 年開始資助社會科學計劃。要獲得該基金會的資助,科學家必須擁有國際發表。在此基礎上,“國際發表”成為各級科研計劃的標準之一。
2017年新頒布的博士生培訓規定,也為越南科學家的國際發表增加做出了貢獻。該規定要求本科生和指導教授必須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文章。這一規定,一方面導致過去四年博士研究申請人數減少,另一方面,卻提升博士培訓品質以及在與社會科學博士研究相關的國際發表文章數量。
要做的事
如果解決以下三個問題,越南社會科學領域的國際研究可以走得更遠:
一是改國內博士生培訓改革。 2017年新頒布的博士生培訓規定就是一個很好的先例。但該規定只提高畢業標準,而對提昇博士生達到該標準的資格沒有很大助益。
其次,對於社會科學領域堅強的研究團隊,應該有特別的激勵政策。目前科學研究領域的國際融合政策大多只要求研究人員在國際科學期刊上發表文章,並無區分國際一流和中等水準的出版物。總的來說,這並沒有鼓勵科學家從事開創性的、世界一流的研究工作。學術發表的急劇增加只做了一半,因為研究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也很重要。
最後要提高國內社會科學期刊的水準。強大的學術背景不僅可通過發表著作來衡量,還可以通過發表研究工程的“遊樂場”來衡量。這也是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等國家正在運用的戰略。
在越南,胡志明市經濟大學下屬的亞洲商業與經濟研究雜誌(JABES)最近成為第一個被納入 Web of Science 的 ESCI 索引列表的越南社會科學期刊,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跡象。但還不夠,作為一個擁有近1億人口、有著悠久文化和傳統以及該地區最具活力的社會經濟的國家,在未來5-10年內,越南還需要至少有10-15與JABES類似的社會科學雜誌。
來源:Vietnamnet, 20210708